在华师
他们来自五湖四海
说着不同调的语言
各有不同的独特文化
教书育人理想驱使他们汇聚在此
为华师教育行伍增添多元活力
他兴趣广泛
热爱环游中国
喜爱中华文化
对教学热情高涨
与学生双向奔赴
在充满挑战的生活里成长
从2018年算起,今年已是外国语言文化学院的外语教师Ali Haghighi在华南师范大学教学的第5个年头。来自加拿大的Ali喜欢中华传统文化,在来中国之前,他就为之着迷,期待能有更深入的了解;他还喜欢旅游,多年来,他利用寒暑假和学期中闲暇的时间,已经去过中国的许多地方。平日里,他往返于石牌校园与大学城校园,给不同的学生讲授英语的相关知识、分享实用的技巧。
初到华师时,无论是课堂上热情的学生,还是校园里优美的自然风光,都给Ali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很聪明,也都非常积极,经常问很多问题,我觉得他们拥有一颗好奇的心。”在他心中,这样的印象至今没有改变。
Ali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是语言不通。无论是购物,还是打车出门,几乎日常生活中的任何一件事都要用到语言,中文也从他的兴趣变成必须学习的技能。学习中文不是一件易事,Ali坦言学得很辛苦,学中文原本需要上课,但他大部分时间自学。但是,在Ali的心中,“学习中文对我来说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因为我享受这个过程。”现在他已经可以说简单的中文了。
克服困难的同时Ali也收获了许多。他在华师最大的收获是能够收到学生的反馈,无论是能让他们变得更加自信,或是成为一个更好的人,都让他感到开心。Ali的课堂总是轻松而有趣,也深受学生的喜欢。在一次学期末的最后一节课上,Ali收到一份特别的礼物——写满祝福的笔记本。“每个学生都在(笔记本)上面写下对我的祝福,这对我来说真的很特别,也让我非常感动。”Ali回忆道。
Ali用“challenging”来描述自己在华师的经历,来到中国,他常常需要学习新的东西,比如新的词语。“我来这里已经很久了,但是我一直希望更全面地了解中华文化,了解生活中的新事物,了解如何交流。”Ali说,“对外国人来说,生活在中国并不容易,但你可以成长得更快。作为一个人,我们可以在生活中成长,在我看来是一件很不错的事。”在华师,在充满挑战的生活里,Ali始终怀揣对生活的热爱成长着,也把这份热爱传递给学生。
他与华师
有着深厚情感纽带
热爱美食与烹饪
用趣味方式进行法语教学
与华师再结缘
Kevin Oger,法国人,国际商学院法语系特聘教师,教授法语、高等数学、微观经济学等课程。Kevin因曾经在华师学习中文的经历与华师结缘。
刚来到中国时日常生活需要更坚实的汉语语言基础做支撑,于是他来到华师的国际文化学院准备两年之后的汉语水平考试。之后经考量,他获得了在华师工作的机会。一路走来,父母都十分尊重他的意愿,他自己也颇有感触。
Kevin在华师的首次上课体验十分愉快,他笑言虽然第一次上课时有些紧张,但学生们都表现得非常友好,和大家一起学习他收获了不少欢乐。同学们也纷纷表示Kevin老师的课堂氛围很好,充满欢声笑语。他还会通过模仿和表演使同学们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同时仔细而有耐心地去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受到了同学们的好评与喜爱。另外Kevin还提到,每到一些节假日,同学们会用心地给老师们准备一些小礼物,令他感到很暖心。
关于饮食上的差异,Kevin适应得很好。“之前我在巴黎孔子学院学习时,每周六下课后我都会去亚洲餐厅吃饭,所以我来这边之后很快就适应了。”平时上课之余,他还喜欢烹饪,也常常将自己亲手制作的美食与朋友们分享。
Kevin表示他来到华师已有6年,已经习惯了这里的生活。未来他打算在这边定居,他期待未来在华师邂逅更多意趣与美好。
她十四年居住广州
通过语言架起文化桥梁
与学生交流中日文化
用热情与耐心答疑指导
语言是文化交流的桥梁
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日语教师Hayward Jun主要教授日语写作和会话的有关课程。2017年9月,怀着一睹华师风采的期待和有些紧张的心情,Jun入职华师。第一次走进教室的时候,她看见同学们纯朴而天真的脸庞,心里非常高兴。同学们也对这位日本老师充满了惊喜和好奇。
从第一天上课开始,华师学生给Jun留下的印象一直都是热情、努力。她希望能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着重培养他们自主思考和主动学习能力。在教授大三学生时,Jun会在课后和学生们举办一小时的聊天会,谈论各种各样的事情,在文化和语言的交流中互相学习。
她的教学目标,就是在课堂上教授学生们日本文化,同时,也让他们体验和感受实际的日本文化。Jun曾受邀参与日语学社和日语俱乐部举办的红白歌会、演讲比赛以及配音比赛。在这些富有日本特色的活动中,她感受到了华师学子们是在原汁原味地了解日本,用各种形式将日本文化融入到日语学习中。
在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日语专业2021级本科生余忠亮的眼中,Jun是一位富有耐心和充满激情的老师。她在课堂上经常引导和鼓励同学们用日语表达,无论表达是否流畅、正确,她都会给予肯定。Jun对待每一位学生都很认真。她的日语会话课经常连堂讲授,全班同学都会上台演讲,常常一讲就是90分钟。她对学生课堂演讲的专注度,让余忠亮感到敬佩和惊讶。
“我每次看过去,老师从来都是非常认真地听。”一次日语会话课上,余忠亮被鼓励上台演讲,由于紧张,发音磕绊,完成得很艰难。课堂上大多数同学都听到走神,而老师却倾听得十分专注。“演讲结束后,她马上就给予你回应,而且她能够准确地把握住讲话的内容里面讲到的特点。她很认真地在听,而不是随便评价。”
外籍老师为自己答疑的场景,同样让余忠亮印象深刻。因为不会说中文,Jun在解答余忠亮疑问时常常“三语”混用,用日语讲不明白时,她会用英语讲解,有时还会结合肢体语言帮助他理解。对于外教老师的教导,余忠亮表示衷心感谢。因为有她的悉心指导,他更有勇气开口用日语交流,增加了自己学好日语的热情和信心。
“除了教日语,我还会很多其他各种各样的技能!”在广州担任过杂志编辑和电视台记者的Jun,在工作过程中改变自己,拓宽视野。今年是她在广州待的第14年,虽然不会说中文,但她已经完全融入了这里的生活。Jun和家人们都非常喜欢广州的生活,因此她也十分庆幸在华师拥有教师这份工作。
“能和大家每天交流,真的很开心!今后,也想一直和大家一起交流,生活下去。”这是她对在华师这段经历的心声,也是对未来的期许。
他远赴9000公里
从事科研与教学
热爱中国美食
用鼓励式教育对待每一位学生
我离不开我的学生
Laurens Theobald de Haan师从荷兰皇家科学院院士、华南师范大学特聘兼职教授Dirk Jan Broer。从荷兰埃因霍温理工大学博士毕业后,2015年Laurens通过博士后联合培养项目来到华南先进光电子研究院,参与荷兰埃因霍温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深圳市国华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共建的,“红外反射液晶高分子材料与器件国际合作基地”的建设和合作研究工作。3年后,他作为特聘副研究员入职华师,并于2019年入选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正式担任华南先进光电子研究院全职教授,专注液晶高分子领域研究,相关论文发表在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
Laurens的家乡离广州有近9000公里的距离。在家人眼里,Laurens远赴中国从事科研的决定看起来有些“傻”,“我爸爸并没指望我能在中国做出什么研究。”开始那几年,Laurens每逢假期便回荷兰看望家人。2016年,他带着家人在中国游玩了一个月,并在广州待了两个星期,广州的友好氛围给家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父亲也逐渐理解了他的选择。
在华师7年有余,Laurens非常适应这里的生活,特别是中国的美食:“中国菜比荷兰菜好吃多了。”每到饭点,饭堂里常常有Laurens的身影。他还会和学生们约着外出聚餐。有一年圣诞节,Laurens和学生一起出去吃烧烤,还玩起了小游戏——谁剩得最多谁买单。后来,几个学生找店家拿了塑料袋,用来藏没吃完的烤串,逗得他哭笑不得。
“我们课题组每个人跟老师的关系都像朋友。”在华南先进光电子研究院物理化学专业2020级硕士研究生邓艳萍眼里,导师Laurens Theobald de Haan是公认的“暖男”。他常采用鼓励式教育,对学生的科研成果给予肯定的回应,“有时候我自己都觉得我做的东西挺一般,但是他会对我说‘very good’。”为了帮助邓艳萍突破课题瓶颈,去年暑假回国期间,Laurens也不忘和母校埃因霍温理工大学的老师探讨她的课题,并向她提供来自母校方的建议。
指导科研的同时,Laurens也兼任研一学生“外国语”课的课堂教学。他从学生论文具体的语法问题出发,调整以往的备课内容,帮助学生解决论文写作的实际问题,“即使是一些很基础的课程,他也会非常用心去准备。”
“华师是一所很好的大学,非常重视并支持科研的开展。”Laurens认为,华南先进光电子研究院的氛围十分融洽。由于语言不通,团队的中国教授、学生常常帮助他查阅并翻译中文文献,协助他完成一些日常的交流。目前,Laurens及团队在可穿戴式刺激响应性液晶光子传感器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进展。“我离不开我的研究,离不开我的学生。”他将在华师继续潜心研究,以寻求更大的突破。
他注重课堂互动
用幽默带动课堂氛围
耐心倾听学生反馈
期待每一次教学
“这里已经成为我的家”
城市文化学院网络与新媒体系副教授Nadeem Akhtar,来自巴基斯坦,在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攻读了博士学位,并在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获得了博士后的科研工作经历。全球媒体与社会科学研究杂志《巴哈瓦尔普尔媒体与传播杂志》(BJMC)国际顾问委员会成员,2021年社会发展与媒体传播国际会议(SDMC)国际组委会成员。在顶尖期刊SSCI上发表《探讨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的决定因素及其对当地社会的影响》等十余篇文章,在Routledge上发表《国际学生的学术经历:“一带一路”时代中国高等教育机构的例子》等书籍章节。2020年,Nadeem选择来到华师教书,他专攻跨文化传播,教授文化传播、广告概论、新闻评论、外国文化史等课程。
虽然身在异乡,但Nadeem并不觉得孤单。提起华师南海校园,他认为这是一个很漂亮、很有活力的校园。回想起第一天来到华师的时候,他说道“老师们同学们都主动热情地跟我打招呼,让我觉得很温暖。”外国和中国难免会有生活习惯上的差异。当他想念家乡的美食时,他表示不仅可以去广州的巴基斯坦餐厅吃,也可以在家做家乡食物。而且Nadeem的家人已经来到佛山居住,于他而言,这里也成为了他的家。
在开放自由的环境中成长,Nadeem也形成了充满自身特色的风趣幽默的讲课方式。在课堂上,他除了会用正式的提问和学生互动以外,还会穿插一些非正式议题来活跃课堂氛围,或者会在边讲课程内容的同时抛出一些轻松的话题,来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他每次下课时都会亲切地再问一遍同学们“Any questions?(还有问题吗)”“Should I speak more slowly?(需要再讲慢点吗)”,及时关注学生们对课程的掌握程度,不让语言差异成为阻碍师生沟通的壁垒。
城市文化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2023届毕业生罗文怡是Nadeem Akhtar的学生。罗文怡第一次接触Nadeem是在大二下学期的《广告学概论》,“一开始听说要上全英课心里还是很慌的”,她如实说道。但老师和善的性格让她很快适应了全英课堂。罗文怡表示自己的英语听说能力较差,有时候会有个别问题听不懂。她除了会通过上课录音、拷贝PPT、询问英语好的同学等方式来解决外,还会主动向老师寻求帮助。她表示老师总会耐心地回答她的问题,让她觉得非常暖心。
对于这位外籍教师,罗文怡评价道:“Nadeem老师性格和善,待人友好,备课认真,讲课节奏适中,通常以引导、启发的方式来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中。”她还认为外教的教学方式和中国教师有很大的不同,“老师上课时会穿插一些非正式议题来活跃课堂氛围,还会热情地向学生发出‘请求互动’的信号,希望学生无论正确与否都能够大胆地、更多地表达观点。”
谈及同学们,Nadeem觉得他们都很勤劳、很有活力,“每个学生都很好”,他如是说道。Nadeem喜欢和同学们待在一起交流,他常常能从同学们的作业中发现很多独特的想法,让他感到非常惊喜。Nadeem也表示能遇到各种性格的学生、接触不同国家的人是一件很棒的事,他非常期待接下来在华师工作的日子,希望能教出更多优秀的学生。
横越地域的界限
跨越语言的障碍
教学相长 亦师亦友
他们满怀教育理想
在华师继续发光发亮
可选购最新华师文创
采写丨高慧霖 李天翾 刘乐乐 杨紫珊
王婷影 热依汗 伍嘉明 黄晓晗 余忠亮
林欣 孙余清 李佳静 曾月融 叶华
刘启炫 吴尧晴 周翔 郑舒林
摄影丨李钧陶 陈佳慧 黄羽凡 黄卓琪
部分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制图丨李子昂 马嘉涵 林诗琦
执行编辑丨周雨珂 段梦琪 晏馨怡 冯雅婷
责任编辑丨卢嘉裕 吴建国 陈婧
初审丨郑宇云
复审丨黄子响
终审丨陈正宏
可以第一时间
了解华师最新资讯
校历丨PPT丨招生丨转专业丨网费丨水电费